资讯动态

以中小企业集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随着传统要素带动经济增长作用逐渐减小,创新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逐步体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也日渐显著。一定程度上来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由技术突破、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具有强大发展动能。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突出的现象是数量多而平均质量仍有较多提升空间,创新动力和能力较弱,同质竞争严重。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专精特新”,但中小企业面临资源不足、服务不足、能力不足的内外部困境,使得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质量不高。在这个背景下,发展中小企业特色集群是解决之道,通过转型升级、分工配合、创新发展等不仅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在一定地域内的聚合。集群发展的成功已经被世界很多发达地区证实,比如美国的加州硅谷高科技集群和波士顿地区生物科技集群,以及意大利、荷兰、法国、捷克都有代表性地区特色产业集聚,并带来了当地持续的创新和经济的成功。集群发展在理论上至少有五点好处:能够形成更深度的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专业化分工本身也会推动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互相学习新知识,比如最新产品前沿动态,从而把握创新方向;能够共享一些公共品,降低成本;能够更贴近供应商或客户;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企业和工人匹配。这些在经济学理论中被称为集聚效应,是市场自发形成集聚发展的原因。

在实践中,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发展还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其他好处。

第一是品牌效应,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众多问题。比如客户更容易找到集群企业的产品,消费者更认可集群品牌的商品质量,金融投资者聚焦产业集群能更容易找到投资标的,科研机构的研发产品可以方便寻找生产企业对接,专业的劳动者更有针对性地寻找求职目标企业,企业也就更容易找到外部合适的工人,等等。

第二是能更高效率获得服务,包括政府政策服务。集群往往有专业化公司服务所有企业,能够更专业且成本更低地对接外部资源,提高标准化服务,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为集群服务的公司对接政府更简单,可以方便传达政策,对接政策支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化服务推进上起到更大作用。

笔者通过统计数据和案例调查都证实了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为促进企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集聚发展显著促进了集群的数字化程度。当前我国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有华为、腾讯、移动、联通等各类型市场主体,共同构建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生态。而大型数字科技公司针对集群企业更容易低成本进行数字化服务,并通过网络外部性发挥更大作用,比如腾讯的企业微信为深圳电子元器件贸易集群有效率交易提供了重要工具。集聚发展模式还会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区域品牌。集聚品牌化发展模式可以减轻单个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和推广上的资金投入,提升区域内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价值,并且提升区域投资吸引力,为当地百姓增收、人口就业、产业振兴带来动能。进一步发挥区域品牌地标效应,还能反向促进区域特色塑造、文化内涵提升,培育长期软实力和创新灵感。

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发挥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重点产业的发展中,同时政府搭建平台,让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目前已经有200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今年还要建设100个。这超出了此前工信部计划的十四五期间认定2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也凸显了国家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视。笔者的研究也发现,从产品附加值、企业发展速度、市场占有率提高等指标看,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不一。有几点规律需要注意,并作为政策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引。

第一是很多集群虽然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同质化竞争严重,同时门槛低、互相模仿严重,使得集群整体规模虽大,但企业附加值较低。比如小商品城、箱包基地等集群。这种情况往往是缺少引领性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分工,“竞争”取代了“竞合”,虽然有集聚效应的各种好处,但效益仍然较低。

第二是缺少产学研结合推动的深度创新则缺乏持续效益。有些集群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背景的研究者与生产型企业结合创业模式,能落地有效创新,往往形成了大类共性但具有差异化的百花齐放创新局面,竞争力很强。典型的有生命科技园和信息科技园。

第三是远离一线城市的集群如县域集群,整体来看缺乏有竞争力企业。背后原因是缺少高素质人才,风险资本也相对少向这些地区投放。

在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这几个规律以发挥集群在推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上的更大作用。一是要培育集群内龙头企业,这能更多促进“竞合”分工。二是要推动产学研结合,这要改革现有科研系统激励机制、推动研究和市场更多结合,推动建设更多研发型企业。三是推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县域经济也要对人才、企业有吸引力,特别是在当下集群加速向县域转移背景下更显重要。

作者:孙文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