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展示管理平台

研究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

文章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闫雪凌,李雯欣,高然;《产业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


一、引言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发展迅猛,其不仅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推广,还可以不断更新升级,并带动与之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有研究文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和应用,将对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产生较大影响,并导致就业水平、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等多方面有所改变(Brynjolfsson et al.,2017;陈彦斌等,2019;郭凯明,2019)。实际上,每一轮的科技革命都会引发有关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讨论,而人工智能 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其对劳动力市场也同样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替代部分传统劳动力,“机器代人”挤出了传统劳动力,因此对劳动力市场存在“替代效应”;另一方面,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能同时带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创造效应”(Schumpeter, 1911; Leontief, 1983; Frey and Osborne, 2017; Graetz and Michaels, 2017; Bessen, 2019)。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要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因此,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究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何种冲击和影响,不仅有助于厘清当 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各种挑战,更有助于我们抓住这一轮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后疫 情时代加快发展步伐,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的“双循环”格局。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的广泛推广和普及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革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根据国际机器人产业联盟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指那些“在工业自动化中使用的、可重复编程的、多用途自动控制的操作机”(程虹等,2018;Graetz and Michaels,2018)。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工业机器人使用的领跑国家,早已出台多项鼓励政策措施推动本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虽晚但快,从图1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47.34万台,占全球总量的22.57%,远超过美国、德国和日本的15.43%、9.57%和14.17%,为全球第一。图2则展示了 2006-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新安装数量,年均增速达 40%以上,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预计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在未来将持续保持这一快速增长的势头。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也为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冲击这一问题提供了来自业界的数据支持。目前,已有文献通过将其作为衡量人工智能技术最重要的指标来研究其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各种影响(Graetz and Michaels,2018;Furman and Seamans, 2019;Acemoglu and Restrepo,2020)。

image.png

图 1   2006-2017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分布情况(台)

image.png

图 2   2006-2017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数量(台)

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全面梳理有关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相关文献,并讨论 现有文献存在的不足,再选取工业机器人作为其典型指标,重点分析我国制造业行业受到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进而研究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据此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人工智 能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

具体而言,本文构建如下的制造业行业层面的面板VAR模型:

image.png

其中,i表示行业,t表示时间,为系统内生变量,为其p阶滞后项,A为待估的系数矩阵,为行业固定效应,为随机干扰项并服从标准假设。


三、结论与启示

在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的今天,探讨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在现有 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使用2006-2017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数据,构建行业面板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岗位、工资水平及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冲击。结果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劳动力就业岗位和工资水平均存在正向冲击,相较就业岗位的影响,工资水平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反应在显著性上要稍弱一些。具体而言,1单位标准差的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导致劳动力就业岗位数量上升约0.04至0.045个百分点,并提升工资水平约0.03至0.04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发达国家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所导致的就业极化现象,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并未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出现类似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正向影响,更多表现为新技术的“创造效应”。

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缓解由“机器代人”所引发的担忧。基于本文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继续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全行业的应用,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双循环”的重要能量。人工智能技术可能通过提高行业生产率、增加行业就业岗位、创造新就业岗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对劳动力就业岗位和工资水平产生正向影响,这将会对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新机遇,有助于我国更深入地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政府应该继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正确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现有劳动力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在所难免,政府应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先天的技术适配性,引导可能受影响的劳动力群体分流岗位,并做好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缓解因“机器代人”引发的社会问题,为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不断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水平,确保当前传统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要求处于匹配水平,并保证相应配套的教育科研投入以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所创造的新岗位能力要求,鼓励和引导人工智能技术与现有的劳动力结构向更和谐的方向匹配,从而实现科学技术和劳动力技术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