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6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常州市人民政府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常政办发〔2025〕23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常州市推动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建设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7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为加快构建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治理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环境社会治理(ESG)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7年,力争实现全市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率达60%以上,主导或参与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不低于30项,培育ESG评级A级以上企业不低于40家,引育ESG披露、鉴证、评级等专业服务机构不低于10家,每年招引ESG重点项目250个以上,每年引进ESG领域专业人才1万名以上,培育一批企业首席双碳官。长三角(常州)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全面建成,打造一批ESG特色产业基地,政策引领、产业特色、园区先行、企业支撑、服务赋能、开放融合“六位一体”的ESG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ESG治理体系
1.健全ESG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ESG协同治理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城市交通、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ESG实践,推动ESG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健全数字政府服务体系,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协同机制,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府办公“一网协同”,构建以数据驱动的城市ESG治理模式。(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以下均需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完善产业链ESG治理机制。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各环节ESG责任分工与协作机制,探索构建相关评估体系,推动从原料采购到终端回收的全链条绿色转型,构建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ESG治理体系,培育ESG产业生态,提升国际竞争力。(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探索建立ESG评价体系。以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为重点,聚焦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环境表现、社会贡献和治理水平等关键维度,建立可量化的高新区ESG评价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链龙头企业根据产业特点参与制定ESG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探索建立具有行业影响力的ESG评价标准。(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常州高新区管委会、武进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ESG产业高地
4.发展绿色低碳(E)产业。培育壮大光伏、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国家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前瞻布局氢能、新型储能、零碳负碳等未来产业,高标准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监测等领域服务专业化发展,拓展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核查、产品碳足迹认证、绿电绿证交易和ESG咨询、评级、投融资等新兴绿色低碳服务。(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发展社会服务(S)产业。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抢抓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培育发展具有社会价值导向的产业体系。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社会责任投资等普惠金融服务,强化社会就业支持和弱势群体关怀。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构建多元、共享、协作的社会服务体系,释放人的全面发展潜能。(市政府办、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文广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发展数智治理(G)产业。推动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智改数转网联”服务体系构建,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完善大数据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数据加工分析、数据安全保障、数据流通交易等大数据服务。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进以机器视觉、智能传感、AI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生产、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城市治理等方面应用,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ESG数字治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与服务企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ESG平台载体建设
7.打造长三角(常州)ESG国际产业创新园。支持常州高新区建设长三角(常州)ESG国际产业创新园,高标准建设星耀城产业核心区、专业服务区、创新孵化区、低碳乐活区,构建“一核引领、三区联动、N园支撑”的“1+3+N”空间布局,积极推进以绿色智慧能源、低碳智能制造、ESG高端服务业为核心的“3+X”产业布局,定期发布区域ESG白皮书,出台ESG创新发展试点方案,招引ESG+产业标杆性项目,打造常州乃至长三角ESG产业集聚高地。(常州高新区管委会牵头负责)
8.加快ESG载体建设。以绿色产业园区、外贸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绿岛”园区、科创产业园区等园区类型和绿色工厂为重点,持续推进(近)零碳园区(工厂)试点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级零碳园区(工厂),加快培育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发挥零碳试点引领作用,打造一批零碳机关、零碳社区、零碳学校等ESG实践载体。(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牵头负责)
9.打造ESG典型场景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技术,建设一批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加快“交能融合”,推进枢纽场站、公路及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充(换)电站、加氢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因地制宜建设新能源交通廊道、高架快速路光伏声屏障。支持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设施智能化升级和物联网应用,推广电动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新能源环卫车辆,利用有条件的路灯集成5G基站、环境监测等功能,实现“一杆多用”。每年迭代发布新能源典型应用场景手册,聚焦光储充场站、工业企业、产业园区、美丽乡村等典型场景建设一批微电网项目,因地制宜推动虚拟电厂发展。(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企业ESG能力
10.实施企业ESG提质增效计划。推动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率先开展ESG实践,建立健全ESG管理体系,提升ESG评级表现。鼓励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龙头企业率先披露ESG信息,探索将ESG因素纳入对外采购、招标等评估体系,构建产业融通的绿色产业链、合规供应链,着力打造一批ESG实践先锋企业。发挥先锋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践行ESG理念,提升自身ESG管理水平,构建“先锋引领、梯次推进”的企业ESG发展体系。(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健全ESG信息披露机制。依托“政企通”平台设立ESG专题模块,鼓励各类企业按照规范积极披露ESG信息,做到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可比较。探索建立常州市ESG数据服务中心和企业信息库,整合政府数据资源与市场信息资源,为ESG服务机构、园区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开展在线咨询、评价、能力建设等公益性或低成本服务。支持相关机构建设公益性、简易化ESG信息管理与披露系统,研究制定ESG信息披露指南,服务企业信息披露和自我评价。(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加强企业ESG管理。鼓励各类企业将ESG纳入发展战略规划,设立专门的ESG委员会或工作小组,明确高管层ESG责任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设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目标,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ESG管理平台和工具,运用数字平台提升ESG管理效能,引入具有公信力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其发布的ESG报告或关键ESG绩效数据进行鉴证、审计或审验。(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ESG服务体系
13.集聚ESG专业服务机构。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ESG评级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在常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总部,重点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ESG评级机构、绿色认证机构和ESG咨询服务商。培育本土ESG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拓展报告编制、ESG鉴证、绩效评估等业务范围,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强化核心技术支撑。聚焦新能源、零碳负碳排放、生物制造等低碳领域,超前部署实施前沿基础研究项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ESG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对ESG领域创新成果进行技术评估与筛选,形成优秀成果清单并推广。支持各类企业、机构等积极应用前沿创新成果,提升数智化管理水平,强化产品碳足迹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社会形象管理等,提升市场竞争力。(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设立和发展ESG主题基金。依托常州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光伏技术、氢能、新型储能等ESG核心产业发展。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绿色低碳类基金,投资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ESG领域实体和项目。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太湖流域、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更好助力ESG实践应用。(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创新ESG金融服务。大力推广“苏碳融”“环保贷”“节水贷”“水权贷”等特色绿色信贷产品,鼓励对“常绿分”等绿色评级较高的企业提供“常绿贷”信用贷款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创新性ESG金融产品,为ESG表现优异的企业提供信贷利率优惠、绿色保险等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投融资评价体系中加入ESG评级标准,对ESG表现良好企业予以支持。(市政府办、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常州监管分局牵头负责)
17.加快ESG人才培育。联合行业协会、重点高校、专业机构开展企业首席双碳官培训和认证,建设ESG高端人才培育基地,探索组建ESG专家智库。实施“青春留常”计划,高水平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技术领军人才和研发创新团队。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强与河海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常州大学常州新能源研究院、江苏理工学院资源循环研究院等双碳领域教科研机构的协同联动,加强ESG学科建设,组织ESG职业培训。(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深化ESG交流合作
18.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加强ESG领域合作和政策协同,推动人才、技术、金融等创新要素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依托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长三角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积极对接上海技术交易所,探索ESG产业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应用场景。深化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推动各类碳交易产品和碳金融服务创新。(市发改委、市数据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持续完善央地低碳领域合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开展ESG交流合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争取粤港澳金融机构在常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金融机构,共同开发ESG金融产品。(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常州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强化中以常州创新园、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作用,鼓励外商投资新能源、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项目。发挥全国新能源电池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作用,帮助新能源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鼓励本地企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ISSB、ISO等ESG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应用推广,推动企业更稳“走出去”。(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外事办、常州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推动ESG体系建设相关工作机制,加强系统谋划,完善政策措施,推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政策保障,各级相关部门要及时为ESG实践企业提供各类产业政策信息直达服务,鼓励相关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技术、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近零碳试点、碳标识认证试点项目等,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宣传推广,及时发布ESG实践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全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